
仓颉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镇北塬上,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建。(仓颉,原姓侯冈,名颉,俗称仓颉先师 ,又史皇氏。《说文解字》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,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,分类别异,加以搜集、整理和使用,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,被尊为造字圣人。)
如今仓颉庙东边建成中华仓颉碑林,由众多的碑廊、碑亭和中华汉字史馆组成。
通过偏门进入仓颉庙。偏门两边书写着对联“万世文字之祖,千古史儒之师”,横额为“朝圣门”。
仓颉庙坐北面南,创建年代不详,据《仓颉庙碑》记载,汉延熹五年(162年)已颇具规模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建筑布局完整,庙内建筑庄重古朴,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别为照壁、山门、前殿、报厅、中殿、寝殿、墓冢。
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又分布着东、西戏楼、钟鼓楼、东西厢房等。
仓颉墓高4米,周长48米。墓冢四周用八角砖花墙围住,开有东西两门。东门上联为“画卦再开文字祖”,下联为“结绳新创鸟虫书”,横批为“通德”。 墓园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、明、清三朝代,其装饰华丽,地方色彩浓厚。
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,虽经战乱多有散失,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,阵列于前殿之内。其中以《仓圣鸟迹书》碑最为珍贵,黑色的石碑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,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,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。1984年,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《淳化阁帖》将它们破译为:"戊己甲乙,居首共友,所止列世,式气光名,左互乂家,受赤水尊,戈矛釜芾"。
这张图清晰一点。
庙内古柏成群,很多是千年古柏。
庙内最大、最古老的一棵柏树叫仓颉手植柏,距今5000余年,是国宝级的柏树。这也是仓颉庙内的第八大奇观“手植柏头在云里插”。(原创不易,侵权必究。中国农林科技网)